這裡頭,有太多被唱頌的歌如陳為廷手中的菸,用來澆民主社會裡不公不義的愁;這裡面,有太多蔡博藝的淚水,用來消民主社會裡不公不正的忿。
有點錯愕,也不曾想過被記錄的人會被導演問如何收尾。可是也感覺到勇敢,因為這個青春亦包含了導演自己,誠實坦然地發覺自身的不足,然後思辨民主運動下公民究竟何去何從的意識;最後也被療傷(是的,去年11月以來的傷)正是片中蔡博藝說的那句:「因為這些人的良知與堅持,造就了今日的台灣。」
導演傅榆以帶有私密性的手法創作了《我們的青春,在台灣》一片,任何企圖藉由影像去投射政治清晰輪廓與還原運動血淚的想望,在這部片都不存在。
正因為無法還原,故事需要一個超脫語言、地理、歷史、政治的視角去找到影像裡共通的語彙,只是沒料想創作者竟然是以這種方式收筆,從自身出發回到公民本身,閃亮地連結了對於那場運動的質問。
為數眾多的紀錄片都是知道真相而後去探尋;《我們的青春,在台灣》則是創作者拍攝紀錄後,成長摸索而出的結論。
對照現今,再看一眼。我們的民主,在台灣?
碧戈凱特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