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的37種風景

人生的37種風景


1.失去觀點—失去觀點就是「失去相對性」、解除敵我狀態,回歸身為個體的感受,這是一件解放的事。by 安溥
2.碰觸心扉之語—我之所以比較正面或充滿鼓勵或溫柔,不是因為我是多正面的人,是因為我知道要消化負面的東西有多難。by 安溥 
3.愛是什麼?—是陪伴、是一起、是成全、是祝福,最後會成為信仰。
4.「談」感情—人都有自己的想法,過著不同的生活方式,所以總會有無法彼此理解的地方,即使如此,為了能好好陪伴在想待在他身邊的人身旁,我們才會需要話語。日劇《silent》
5.所謂的愛自己—是知道自己和他人的極限,然後彼此在極限內互相給予和滿足對方的需求。

6.喜歡和愛有什麼不同?—佛陀說,你喜歡一朵花,所以你把他摘下;但你愛一朵花,你會天天替他澆水。
7.關於整理奧義—整理是透過物品梳理過去,收納是明白要把什麼帶到未來。by 整理師Blair
8.愛是什麼?—你對一個物體能花多少的時間?並且不求回報,那就是愛。by 林靖雁
9.盡自己所能—即使無法成為細心的人,但可以成為貼心的人。
10.撞衫這件事—先入為主和習以為常的直覺反射,容易遮蔽人類的自我認同(相同嗜好、擁護、品味等),致使大腦反被大腦誤。

11.在悲傷的時候畫眉毛—長大就是不斷增加閱歷,同理人的行為及其根源脈絡。
12.痛跟苦不一樣—你一定會痛——人都有痛的時候,可是你不一定得那麼苦。要多痛選不了,可是要多苦選得了。既然死抓著受苦的感覺不放,受苦對你來說一定有某種目的。Lori Gottlieb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
13.箴言其一—真相不會隨我們承受他的能力而改變。作家 Flannery O’Connor
14.感受是一張地圖—正視你的感受,不要認為自己應該如何如何,而去調整你的感受。因為它們有重要線索。Lori Gottlieb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
15.箴言其二—自我苛責跟自我負責不同......我們追求的是自我同理,而非自我評價。Lori Gottlieb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

16.未來也是現在—我們以為未來是以後的事,但我們其實每天都在心裡創造未來。所以當現在崩壞,我們與這個現在相關的未來也跟著瓦解,而失去未來是一切計畫扭曲的根源。Lori Gottlieb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
17.放下創造更好的過去的幻想—如果我們把現在花在修復過去或控制未來,我們是讓自己困在永恆的後悔之中。Lori Gottlieb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
18.箴言其三—批評和抱怨不同,前者帶有批判,後者帶有請求;抱怨也有可能是沒有明說的稱讚。Lori Gottlieb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
19.尋常真理—欣賞那些有美德的人,迷戀那些認真生活的人,珍惜那個對你付出耐心的人。by 胡至宜
20.稍縱即逝的箴言—沒人會給你你要的人生,你必須自己去爭取。電影《光影帝國》

21.公主箴言—想背叛自己的時候就背叛,那就會有放鬆的感覺。by 陳珊妮
22.何謂創傷? —一件事情或連續的事件,壓誇自身情緒整合的能力,沒有辦法負荷現實的活動,影響後續的行為和態度,創傷就成立。Podcast《心理敲敲門》
23.何謂善良—善良可能是不懷抱己見,不預設他人行為的原因,讓他人有成為自己的空間。by 潘柏霖
24.啾啾的箴言—在兩人關係裡,即使情感獨立,依然能依靠對方。
25.何謂友誼—友誼在於去認識的意願,而非被認識的渴望。徐華《保持真誠》

26.關於記憶—你的意識就像一座城市,你在裡頭拾荒,尋找美好往日的記憶寶藏,或說記憶也許更像是一場火而非一座城,它不可控制,善變無常、具破壞力。徐華《保持真誠》
27.別讓關係失溫—人有毛邊,別把人的需求當事情處理,這樣是樹立距離。Podcast《心理敲敲門》
28.讓關係失溫的三種害怕—怕做錯事情、怕向對方示弱、害怕自己不行。Podcast《心理敲敲門》
29.深度關係的盲區—當人內心過於害怕不知該怎麼處理時,人會做相反的事,用力的避免自己做錯,反而將焦點全放在自己身上;然而,關係是雙方的,對與錯是彼此相互界定的。Podcast《心理敲敲門》
30.要失敗才算是活著—錯誤會使你更聰明,使你更堅強、使你更自立;你要跌個狗吃屎,失敗得一塌糊塗;因為失敗就是在學習,要失敗才算是活著。電影《她其實沒那麼壞》

31.累積保護因子—人生,從某種角度來看,也是內力與外力的對抗,無論發生什麼事,只要有足夠的內力就能撐過去。韓劇《我的大叔》
32.所謂專業—能用自己的專業協助他人,並且盡量不給對方添麻煩,是一件自在的事。
33.餐飲業生態圈—職場上,女性多以言語指揮,男性則以身體力行來分工合作。
34.隔行如隔山—除了術業有專攻,彼此的生活型態也截然不同;對於自己過往不夠謙卑和任性妄為的生存方式更加珍惜。
35.上輩子修來的福報—我這一生最大的幸運,就是遇見一個沈默但溫柔的父親、慈悲為懷亦有智慧的媽媽,以及時常在照顧哥哥的妹妹。

36.為何活著—活著是為了製造回憶和有意識地讓自己自在。
37.人生37—刺激和回應之間有空間,空間裡是我們選擇回應方式的權力,回應方式裡有我們的成長和自由。奧地利精神醫學家 Viktor Frankl

碧戈凱特

延伸閱讀:人生的36種風景

留言